心理学系师生参加认知与计算关系问题研讨会暨 “大范围首先” 理论四十年交流会

发布者:徐晓飞发布时间:2025-11-11浏览次数:10

11月6日至7日,由中国认知科学学会、认知科学与心理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学系首任主任陈霖牵头组织的认知与计算关系问题研讨会暨“大范围首先” 理论四十年交流会在北京怀柔宽沟会议中心召开。心理学系执行主任孔燕教授带领张效初教授、何晓松特任研究员、徐晓飞副教授、韦正德副教授、张曼莉特任副研究员及李润金、高耀天、林正根三位博士生一行,受邀参会并深度参与这场横跨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对话。 

本次会议以“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on and Computation: ‘Global-first’ Cognition vs. Local-first Computation” 为核心议题,聚焦陈霖院士提出的 “大范围首先” 理论四十年发展脉络与学术影响。1982年,陈霖院士以唯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论文,首次提出 “大范围首先” 的拓扑性质知觉理论,直面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部首先”理论,引发认知科学领域的范式革新。历经四十年系统深耕,该理论已发展为“大范围首先”原理——认知的拓扑结构,为理解人类认知本质提供了全新框架。

 

陈霖院士在主旨报告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是认知与计算的关系。他从认知的基本单元和计算的基本单元、认知神经表达的解剖结构和人工智能计算的体系结构、认知涌现的特有精神活动现象和计算涌现的特有信息处理现象、认知的数学基础和计算的数学基础四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大范围首先”原理的科学内涵。 

陈霖院士结合“拓扑知觉网络(TPN)”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范围首先” 理论的神经机制。研究发现,“大范围首先”的拓扑知觉是人类感觉认知过程的初始环节,其核心载体拓扑性质分辨网络(TDN)相较于传统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的默认模式网络(DMN),更接近大脑活动的“基线状态”,这一发现既为后续脑科学研究与认知障碍干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依据,也为理解“人类如何感知世界”这一基础问题提供了更清晰、更科学的研究视角与认知框架。 

作为我校心理学系首任主任,陈霖院士始终关注学科建设与发展。会议期间,孔燕教授向其详细汇报了心理学系近期在人才引进、学生培养、科研平台建设及交叉学科合作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得到陈霖院士的充分肯定与具体指导。 

本次参会不仅展现了我院心理学系在认知科学领域的学术积累,更搭建了与国内外顶尖学者交流合作的桥梁。未来,心理学系将持续聚焦认知与计算的交叉前沿,为推动我国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基础研究贡献力量。 

林正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