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心理学部】中国教育学会学生发展指导分会2024学术年会顺利举办

发布者:孔燕发布时间:2025-02-16浏览次数:10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动新时代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由中国教育学会学生发展指导分会、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主办,广州市教育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文理学院心理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学生发展指导分会2024学术年会于20241128日—1130日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次大会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学生发展指导”为主题,旨在探索和推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发展指导新策略、新方法,以构建更科学、高效、个性化的教育指导体系,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本次大会设有开幕式主旨报告、七个平行分论坛专家报告、十二个平行分会场论文报告、闭幕式主旨报告等多个环节,采取线下、线上同步方式进行,议题广泛覆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涯发展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实践、校家社协同育人、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发展、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干预、AI赋能学生发展指导等多个领域。

1 中国教育学会学生发展指导分会2024学术年会


开幕式及大会主旨报告

29日上午,广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陈爽,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教育处一级调研员曾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汪明,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春超出席会议并先后发表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主持。

陈爽书记代表广州市教育局向所有与会者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结合广州市近年来的创新举措和实践成果,指出新时代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强调持续开展相关领域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意义重大。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在致辞中希望本次年会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学生发展指导”为主题,回应学生发展指导实践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深入研讨,充分交流,为促进中国特色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与活力。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教育处一级调研员曾阳对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独特性,遵循中小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正确处理好“超常培养”和“全面发展”之间的统筹关系、“整体公平”和“追求卓越”之间的协调关系、基础教育阶段“打牢基础”和高等教育阶段“快出人才”的衔接关系,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身心健康,切实强化家校合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汪明分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性,并强调开展学生发展指导研究要坚持目标、问题和创新导向,既要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战略对育人工作的新要求,也要深入挖掘当前学生发展指导的新形势和新规律,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春超结合华南师范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经验做法和丰硕成果,强调学生发展指导要聚焦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新情况和新特点,有效激发学生潜能,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 会议开幕式及致辞

在主旨报告环节,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1011届全国政协委员,第12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第6届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郭传杰以《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为主题,明确了拔尖创新人才定义,并指出科学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合适选择,并重点阐释了科学教育的知识观、质量观和方法论,着重强调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遵循成长规律,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以《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发展》为题,从构成要素、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三个维度对创新进行界定,并指出要以“教育与发展观”来指导后备创新人才培养,提倡以“创新实践取向”来研究创新人才的成长,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重要目标,培养思维品质,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总结经验,将创新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以《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问题》为题,总结现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对比国内外重点高校的不同育人模式,指出要从重视非知识性教育、加强综合学习、推进个性化学习三方面发力,切实推进我国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暨联合学校总校党委书记、校长刘小惠以《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题,结合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四十年的探索实践经验,全面介绍了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并重点分享了培养体系构建的四项原则、四项策略和七个实践路径。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卫平以《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其鉴别和培养》为题作汇报,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面临的需求与供给的突出矛盾,全面概述了创新人才的必备特征、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要探索多阶段、多层次、多维度、多途径、多技术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鉴别方法,构建综合性、实践性、思维性、进阶式的培养体系。

3 会议开幕式主旨报告


大会分论坛专家报告


29日下午,七个平行分论坛专家报告中,来自教育界51余名专家和学者们发表高质量学术报告,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涯发展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校家社协同育人、五育融合、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干预七个层面开展深度分析研讨。

分论坛一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题,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胡卫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二级教授孔燕,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刘桂芝,杭州英才高级中学校长冯定应,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马莉萍,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崔海丽,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秦春华共7位专家学者展开相关主题报告。

分论坛二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广州大学教务处处长、心理学科负责人聂衍刚,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盖笑松,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吴捷,中国教育学会学生发展指导分会副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心理学部副部长张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蔺秀云,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学院院长仇剑崟,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刘衍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陈师韬共8位专家学者展开相关主题报告。

分论坛三围绕“中小学生涯发展教育”主题,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索桂芳,深圳市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负责人闻佳鑫,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顺义学校书记、校长杨文芝,江苏省扬州中学党委书记薛义荣,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玲,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党总支书记黄宗良,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校长专聘教授陈华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生涯发展研究实验室研发员刘艳共8位专家学者展开相关主题报告。

4 分论坛专家报告

分论坛四围绕“中小学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主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霞,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副校长谈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杜学君,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明祥,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中学一级教师陈敏,晋中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副校长郭强,广元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广元市综合实践学校校长)郭永昌,长沙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主任王欢共8位专家学者开展相关主题报告。

分论坛五围绕“校家社协同育人”主题,中国教育学会学生发展指导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边玉芳,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孙云晓,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杨咏梅,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喆,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书记田冰冰,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教育集团校长董彦旭共6位专家学者开展相关主题报告。

分论坛六围绕“五育融合”主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宁本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玉国,泸州市江阳区委教育工委书记陈禄军,成都市第七中学党委书记易国栋,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眭定忠,江苏省无锡市华锐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朱斌共6位专家学者展开相关主题报告。

分论坛七围绕“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干预”主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教授贺荟中,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倪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周新林,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市(Fremont)联合校区学校心理学家谢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虹,广东省人民医院主治医师杨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杨秀杰,北京市海淀区中级资源教师樊丽芳共8位专家学者展开相关主题报告。

5 分论坛专家报告


授牌仪式及大会专题分会场


29日下午,举行了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心理学科共同体授牌仪式。30日上午,十二个平行分会场论文报告中,来自78家单位的报告人结合工作实践汇报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成果。

6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心理学科共同体授牌仪式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探索”专题中,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陈婷婷汇报了《教育生态学理论下“高中 - 高校” 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探究》,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秦西玲汇报了《英才教育专业发展使谁获益更多质性作用模式》,吉林省留学行业协会赵继彦汇报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小学生四大学习能力课程》,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林春大汇报了《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科学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改革的时代路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侯恬恬汇报了《STEM 教育评价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董子婧汇报了《中国一流大学拔尖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与特征》。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专题中,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包淑成汇报了《家校社协同:构建多学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网络》,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素质研究室郏超超汇报了《科学审辩思维影响因素的探索-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王向阳汇报了《普通高中物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IYPT”课程设计与运用》,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第二附属学校陈晶超汇报了《做好科学教育:一体化贯通式加法培育好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彭州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梁明星汇报了《以科创社团为翼: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贯通培养的新探索》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探索”专题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文理学院心理系张军汇报了《学校心理测评的偏误与对策》,外交学院宗敏汇报了《“我不想上学”--青少年心因性缺勤问题研究和干预》,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学校张馨尹汇报了《从初中生厌学视角反观减负提质的有效策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翟佩云汇报了《性生活事件与中国青少年拒学之间的关系:反刍及焦虑抑郁的中介作用》,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瞿振汇报了《童年期创伤对初中生的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不安全依恋的中介作用》,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周婕汇报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心理弹性与压力感知的链式中介作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文静汇报了《促进全员心育:提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专题中,广州商学院张秋艳汇报了《家庭功能与自尊:抑郁情绪与自杀意念之间的缓冲保护因素》,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单洪雪汇报了《中学生心理危机应对能力提升路径与策略研究》,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段新焕汇报了《破茧成蝶,重绘理想——因心理问题停休学儿童青少年的系统干预的探究》,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成斌汇报了《促进学生全人格发展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实践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顾雯汇报了《中国青少年心因性缺勤现状与早期筛查问卷修订》,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王媛汇报了《教育戏剧社团课程的探索》,广西大学附属中学赵耀汇报了《一例以多元智能测评为依托的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在“中小学生涯发展教育理论探索”专题中,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潘黎汇报了《普通高中学科教师的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结构模型与提升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龚蕾汇报了《迈向双赢:代间生涯抉择冲突与调适》,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刘安然汇报了《数字时代下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挑战、机遇与进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关嘉琦汇报了《中国特色生涯教育体系初探--基于“生计-生活-生命”与生产劳动的双视角》,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之宁汇报了《新时代学生发展指导行业标准的研发、实施与国际比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娜汇报了《共同滋养青少年的生命力-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生涯教育的区域性行动研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李海燕汇报了《指向学生多元发展的生涯指导:内容体系、发展特征及实践路径》。

在“中小学生涯发展教育实践”专题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刘艳汇报了《以生涯为引领的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建设》,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德育部孙淑娟汇报了《以学生为中心:高中综合发展指导体系的实践探索》,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叶婷婷汇报了《积极教育理念下九年一贯制学校体验式生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袁春龙汇报了《普通高中生涯发展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探索-以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张丽萍汇报了《“三级四维五业”定向赋能: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师资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为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李春林汇报了《高中生涯教育课程首先要解决好七个基本问题》,北京生涯探照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林楠汇报了《面向中学生生涯咨询的工具研发与应用》。

7 专题分会场专家报告


在“中小学劳动教育理论探索”专题中,安徽工程大学体验教育研究中心薛保红汇报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大属性与实践范式创新》,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陈华科汇报了《教育强国背景下的实践教育:立德树人实践探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黄月初汇报了《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机制探究》,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嘉兴南湖高级中学王凤瑜汇报了《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共绘教育大格局——劳动教育与“大思政”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四川省彭州中学胡正萍汇报了《聚焦劳动教育,发挥育人价值》,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杜欣汇报了《关于新时代高中生劳动教育中浸润美育的路径探索》,成都市龙泉驿区黄土小学校王天娲汇报了《动物饲养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专题中,成都市新津区实验高级中学李民汇报了《劳动启智,五育融合:探索生态教育跨学科实践的具体举措与创新策略》,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丹汇报了《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敬晓倩汇报了《跨学科视域下初中劳动课程设计与实践——以〈AI火星太空农场〉为例》,安徽省阜阳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朱宝汇报了《在“红色”非遗中“育”见劳动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沈瑛汇报了《耕耘与绘美:农村小学田园劳动教育中的美育实践与探索》,北京市少年宫李朝霞汇报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融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校家社协同育人理论探索”专题中,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荷汇报了《新时代背景下中职生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重庆市大足区城南实验学校李联川汇报了《“四位一体”齐发力立体育人局面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马超汇报了《素养导向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理、困局与破解》,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王毛毛汇报了《书桌留白影响学习工效的项目调研及机制探索》,合肥市第七中学谢庆霞汇报了《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合肥七中“1357”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吕邹沁汇报了《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父母生涯相关行为对高职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陈洁宇汇报了《以心理科普教育为抓手的家校社协同心理育人模式探索》。

在“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专题中,广东实验中学林婷婷汇报了《基于社会情感学习的一体化心育课程建设探索——以广东实验中学为例》,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王璐汇报了《一体化德育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学校曹婕汇报了《家校社协同,打造“三个一”幸福教育共同体》,四川省双流艺体中学陈媛汇报了《基于五育并举下普通高中校家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案例一以四川省双流艺体中学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庆阳实验学校石贵莹汇报了《搭建“七彩桥” 激活家校共育磁场一北京师范大学庆阳实验学校家校合育实践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张楚云汇报了《探索者联盟:校家社协同,赋能学生假期成长》,四川省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高朝梅汇报了《“思政+”引领未来:校家社协同育人课程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在“AI赋能学生发展指导”专题中,聆心智能/清华大学肖锡尧汇报了《心理大模型Emohaa的实际应用》,远播教育研究院邹宏宇汇报了《AI赋能生涯教育》,西湖心辰/西湖大学赵盈汇报了《如何评价模型的心理咨询效果以及对被访者状态识别的能力训练》,科大讯飞智慧心育研究院常雪亮汇报了《青少年AI心理陪伴对话模式研究心理预警与非预警学生的差异对比》,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赵嘉路汇报了《生成式AI情感陪伴服务中的拟人化过程——基于心智化视角》。

在“五育融合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专题中,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鹏翔汇报了《家校社协同视域下五育融合的实践与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学院牛雅杰汇报了《五育融合视域下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高敏汇报了《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指标构建及实践进路-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杨金玲汇报了《融通五育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实践探究》,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李冰清汇报了《“五育并举”背景下年级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内容与策略》,澳门城市大学李哲汇报了《共情与特殊教育教师负性情绪的关系:一项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马筱晓汇报了《融合教育视角下普通学校特需儿童管理体系建设》。

8 专题分会场专家报告


大会主旨报告及闭幕式


30日下午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教育学会学生发展指导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边玉芳,中国教育学会学生发展指导分会副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心理学部副部长张卫共同主持。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及学生发展指导分会首任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发展指导的启示》为题,探讨了拔尖创新人才的界定、识别与培养,强调了从单一智商测试到多元能力评估的转变,并提倡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他提出,教育应从少数精英扩展到全体学生,通过综合评估和导师制度实现早期识别和定向培养,同时,着重强调了跨学科项目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倡导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质量体系,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和生涯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学生发展指导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燕以《完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制度》为题,分析了我国社会实践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面临的挑战,并据此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制度的重要性、跨学科的实践教育理念必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学系执行主任孔燕教授以《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中科大模式》为题,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创办背景、发展历程和教育模式,分享了少年班学生的特质、成就和对教育的贡献,展示了少年班如何通过早期识别和培养,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以及少年班毕业生在科研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她还着重强调了坚持性、内生动力和环境正向影响对少年班学生成功的影响,并对少年班未来发展方向和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薛贵以《脑科学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题,分享了人工智能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策略,强调了基于大脑发育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宽口径、低门槛、长链条的培养原则,他呼吁遵循人脑发育规律,通过综合实践提升学生底层学习能力,为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9 会议闭幕式主旨报告


闭幕式环节由刘涛副理事长主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学生发展指导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晓燕介绍了分会下一步工作计划,坚持学术为本,突出成果导向,激发动力活力,并聚焦学生理想信念、心理健康、生涯发展、社会实践及家校社协同育人五大领域,计划落实六大任务:深化学术研究、品牌建设、拓展发展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凝练成果、提升服务质量。具体工作包括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核心问题研究、挖掘特色党建案例、创新办好学术年会、强化规范管理、招纳人才、提升成果产出效率,旨在培育、团结、服务、引领和成就人才,共创佳绩。

最后,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及学生发展指导分会首任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作大会总结,在闭幕式上发表了总结致辞,表达了对所有参会者、合作伙伴及工作人员的感谢。他指出,本次大会聚集了教育领域的众多专家,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新增了校家社协同育人和五育融合等重要议题。乔志宏强调了分会的宗旨:激发潜能、尊重差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特别关注了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干预。他对主讲老师的精彩分享、合作伙伴的支持、会务团队的专业服务表示了感谢,并提到实际参会人数超出预期,反映出大会的受欢迎程度,期待未来能继续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做出更大贡献,并宣布2024年学术年会胜利闭幕。

10 会议闭幕式及总结致辞


本次会议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学生发展指导”为主题,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生动实践,更是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有力探索。据悉,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00余名教育领域领导、知名专家、知名校长和广大教育同仁参加,充分发挥了平台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汇聚了百余名国内专家学者,分享了学术前沿和创新实践成果,为新时代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注入新动能,为我国拔尖人才培养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共同绘制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