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工作处 安徽社科界
2024年12月03日 14:31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我省社会心理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由合肥工业大学承办的安徽省社会心理学会七届五次理事会暨2024年“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心理学”学术年会于11月23至24日在宣城市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心理学。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AI技术与心理学方法论、AI技术赋能心理学应用研究、AI技术与心理健康产业发展、AI时代心理健康服务伦理、人机协作新模式等心理学研究前沿议题进行学术研讨,为我省社会心理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助力社会心理健康事业 与会学者认为AI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展现了巨大的潜力。通过机器学习算法,AI能够辅助心理医生进行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智能聊天机器人和情感识别技术也为用户提供了即时的心理支持和情感慰藉,填补了传统心理咨询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足。人工智能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面对新的技术发展趋势,社会心理学研究者需不断探索如何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有效应对其带来的心理挑战,加强公众的信息素养教育,优化算法设计以减少信息茧房效应,确保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福祉。省社科党委宣讲团成员、省社会科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崔跃松结合AI技术带来的生活生产上的改变,重点从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和深化改革三个方面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二、从心理学视角,透视AI对人类情感养成的影响,触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亚洲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孙晓敏教授在题为“提升时间商:时间、金钱、幸福”的报告中结合现实观察及伊斯特林悖论,指出当今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财富增加并未带来更大的幸福。她认为应从“时间贫困”的角度理解这一悖论,并阐述了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孙晓敏教授通过个人讲授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以意义为中心”的时间安排策略和原则。长度、强度、质量三重视角切入,指出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目标管理,应以正念的状态使用时间,尊重生命的价值体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学系执行主任孔燕教授作了题为“社会研究中机器被试的设置及思考”的主旨报告,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而且深刻影响到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科学社会学乃至科技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新的机遇,中国科技哲学的多元化发展值得期待。
三、从社会视角,阐释AI对中国人心理结构的重塑,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探讨 教育部高校社会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宗友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人传统社会心理的底层结构”的主题报告,认为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对应,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嬗变。在人居环境的营造过程中,人工智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生态性塑造,会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安徽大学副教授姚德薇博士作了题为“群己之界:社会互构论视角下社会认同对共同体的重塑”的报告,认为全球化与网络化浪潮推动当代社会变迁,既深刻改变了社会物质生活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人们思想意识的认同状况。当前现代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历史进程方兴未艾,中国社会变迁持续深入,当代社会认同仍将处于调整状态,一方面继续分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另一方面网络化也为实现新的社会认同整合提供基础。
四、从赋能视角,洞察AI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价值,引发对技术伦理的审视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发祥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的主旨报告,将人工智能赋能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出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系统分析人工智能赋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和实际效果,探索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覆盖面,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和实施建议。安徽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春燕教授作了题为“促进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研究”的主旨报告,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心理健康教师,要想提升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就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真正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五、青年学生肩负着学术报国使命,与AI碰擦出思想火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黄量杰成作了题为“网络欺凌中事件严重程度对旁观者干预意愿的影响:感知责任和同理心的作用”的报告,认为随着大学生对社交网站使用频率的增加,网络欺凌变得常见,旁观者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事件严重程度通过影响旁观者的感知责任进而影响其干预意愿,同理心调节事件严重程度对干预意愿的影响。安徽大学博士生蒋喜龙作了题为“缺席的在场:网络社会“谣遥领先”乱象的缺场逻辑与在场治理”,提出发布者在场化、传播受众赋能、传播媒介嵌入、传播内容归真、把关主体补位等在场治理路径,从而有助于有效地遏制“谣遥领先”乱象,还网络社会一个清朗的空间。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甘文欣作了题为“机器学习预测产后抑郁:系统综述和元分析”的报告,认为机器学习算法在产后抑郁的预测中展现了较强的诊断能力,尤其在准确性和特异性方面。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生王晓艳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年就业焦虑问题研究——以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为例”的报告,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就业市场出现的深刻变革给青年群体尤其是担心“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群体带来了日益加深的就业焦虑。安徽大学硕士生王羚作了题为“网络空间中“数字青年”的情感认同建构及实现路径——以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的报告,认为情感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粘合剂”。短视频作为网络空间中表达方式的载体之一,通过语言、文字、图片等符号潜移默化建构数字青年情感,形塑青年价值理念。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生花佳佳作了题为“从“治”到“智”:城市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机制研究”的报告,认为要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针对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和随访管理,为老年人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纾解、悲伤抚慰等心理关怀服务。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生计玲芳作了题为“网络热点事件传播中话语暴力特征、影响及治理研究”的报告,认为近些年,网络热点事件传播中的话语暴力嚣尘器上,给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网络话语暴力泛化是网络治理的一个顽疾,是党和政府以及学界和社会一直关注但却始终未能有效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淮北理工学院本科生黄昭阳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下奥尔夫音乐与正念冥想融合的团体心理辅导”,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有希望拓展对象为特殊学生群体的奥尔夫音乐与正念冥想融合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途径,促进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推动奥尔夫音乐与正念冥想融合的团体心理辅导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