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4日上午,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主办的心理学前沿论坛第二十八期在南区322会议室如期开讲。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叶铮研究员应邀做题为《心理时间线:从故事理解到逻辑推理》的精彩讲座。心理学系、语言科学交叉研究中心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讲座伊始,何晓松特任研究员致开场词,对叶铮研究员的学科背景、研究领域进行了介绍,并对相关学科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
叶铮研究员首先巧妙地以一个人在森林中行走的声音为例,生动地引出了大脑功能和记忆过程的复杂性。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实际上涉及了脑区间的复杂交互和记忆的精细编码。叶铮研究员接着回顾了1980年的一项关键性脑电(EEG)实验。这一经典实验不仅为她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理解帕金森病(PD)的脑功能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她特别强调了在帕金森病研究中序列调整问题的独特性。与通常关注的语言区损伤不同,叶铮研究员的工作集中于探究额叶和基底节环路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通过对额叶—基底节环路的深入分析和大量文献的细致解读,突出了丘脑底核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她特别指出,丘脑底核的认知亚区和运动亚区在序列工作记忆任务,尤其是排序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搭载起搏器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研究,她的团队试图揭示这些区域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因果联系。在进一步深入探索中,叶铮研究员将焦点转向前额叶—海马环路。通过对癫痫患者的研究,她发现序列工作记忆任务中线条朝向的改变,对于理解前额叶到海马这一过程的重要性非常关键。她的发现表明,这一过程的精确锁定与记忆效果密切相关。最后,叶铮研究员强调了传递性推理在大脑功能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指出这些过程不仅仅涉及记忆的简单工作,而是需要跨区域跨频段的协作和整合。通过EEG实验,她的团队发现传递性推理已经超越了工作记忆的层面,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序列模式。
叶铮研究员专业的分享引起了参与讲座的师生们的积极回应,大家热烈互动,并且针对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两个多小时的分享,叶铮研究员从行为学和神经学上全面细致地介绍了心理时间线的神经基础,引发了大家的深刻思考。
心理学前沿论坛是心理学系打造的三大品牌论坛之一,旨在邀请国内外心理学界知名学者,分享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心理学系通过心理学大师讲堂、心理学前沿论坛、心理学沙龙三个系列,分层次介绍心理学高端思想,心理学前沿研究和心理学科普应用,以回应社会关切。
(研究生吴周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