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华俭教授开讲认识自恋:基于中国人的研究

发布者:孔燕发布时间:2022-05-16浏览次数:582


2022420日晚,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筹)主办的科技人文讲堂I心理学前沿论坛第三期正式拉开帷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蔡华俭,应心理学系(筹)执行主任孔燕教授邀请,通过腾讯会议,在线分享了“认识自恋:基于中国人的研究”。讲座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孔燕教授致欢迎词。她首先对蔡华俭研究员的研究领域及学术成就做了详实充分的介绍,并对蔡老师在疫情隔离期间欣然受邀表示诚挚感谢,亦向参加线上讲座的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


蔡华俭研究员以案例生动幽默地引入讲座的第一个内容:什么是自恋。蔡老师认为,自恋不仅是个体层面的心理特征,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心理特征。

接着,蔡老师从自恋的词源、特点、测量等诸多方面做了深入分析。“自恋(Narcissism)”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经过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法国精神病学家保罗·纳克(Paul Nacke)及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人的发展,“自恋”研究正式进入学术领域。1979年后,自恋人格量表(NPI)出版。对自恋的研究从描述进入实证阶段。在自恋的起源方面,蔡老师指出,自恋心理总体有50%的遗传可能性,缺乏良好教养的富裕家庭及整体社会文化环境也会导致个体的自恋。



蔡老师的研究发现:城市市民比农村居民的自恋水平更高、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自恋水平更高、年轻人比年长者的自恋水平更高。此外,种麦子的北方人比种水稻的南方人更加自恋、自恋的人更容易有冲动性购买行为、自恋的人更喜欢奢侈品消费等。究其原因,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家庭结构逐渐缩小、独生子女数量增加以及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导致中国人的自恋水平呈上升趋势。这种心理的转变并非必然是负面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中国人较之前更加自信、更勇于认可自我、接纳自我。蔡华俭老师还与师生们分享了“如何应对自恋”。中国有句古语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也有一句名言叫“Know Thyself。希望我们都能够做到“自知”“知人”,远离非适应性自恋。

蔡老师真诚的分享引起了参与讲座的师生们积极踊跃的回应,大家积极与蔡老师线上互动,并在会议室留言板中留言:“谢谢蔡老师的分享,非常精彩!”“非常感谢蔡老师,受益匪浅!”

最后,孔燕教授提议,全体参会师生一起与蔡老师进行网络合照。大家打开摄像头,美好的记忆定格于一张张笑脸之上。



两个多小时的分享,蔡老师从学理上全面深入地介绍了自恋心理,用实证数据分析了自恋倾向可能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深刻思考。

 

心理学前沿论坛是心理学系(筹)打造的三大品牌论坛之一,旨在邀请国内外心理学界知名学者,分享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心理学系(筹)将通过心理学大师讲堂、心理学前沿论坛、心理学沙龙三个系列,分层次介绍心理学高端思想、心理学前沿研究和心理学科普应用,以回应社会关切。


(人文学院研究生刘云杰报道)